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BTCFi難復制比特幣成功 鏈上創新遇瓶頸
BTCFi的困境:鏈上創新難以復制比特幣本身的成功
經過一年的起起落落,市場終於達成共識 - 人們對比特幣的需求僅限於比特幣本身,無法延伸到基於BTC的質押資產、二層網路或DeFi生態。
以太坊模式無法復制
雖然Babylon等項目試圖復制以太坊的成功模式,但事實證明這條路並不通暢。即使是符文這樣的創新嘗試,也未能重現銘文的輝煌,最終令人失望。
2025年第一季度的數據顯示,除了比特幣本身,只有BTC現貨ETF取得了成功。這與以太坊形成鮮明對比 - 以太坊鏈上生態繁榮,而比特幣則主要在鏈下交易。不得不承認,比特幣並不需要二層網路或質押等"重復造輪子"的場景。缺乏智能合約並非市場劣勢,反而是其穩健性的體現。
盡管目前市場對以太坊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比特幣和Solana的大部分創新都是對以太坊的模仿和改造。Solana借鑑了DeFi和Meme代幣,比特幣則嘗試了質押系統和數字黃金概念。然而,Solana取得了階段性成功,而基於比特幣的金融創新(BTCFi)卻難以爲繼。
以太坊二層網路雖然未能完全成功,但至少培育出了一些有潛力的項目。相比之下,BTCFi在質押、二層網路和DeFi方面都未能取得突破。總的來說,BTCFi沒有復制以太坊的成功之處,反而重蹈了其失敗的覆轍。
主網安全貨幣化的困境
某些項目試圖將以太坊的安全性變現,並將其分割出租給有需求的項目。但這種模式無法簡單遷移到其他公鏈。
雖然許多創新概念如LSD/LRT、Meme代幣、DEX等都可以被各公鏈借鑑,但在比特幣生態中卻難以落地。實際上,各鏈傾向於發展自身特色:以資產發行爲主,無論其包裝是二層網路還是質押/再質押體系。
比特幣生態的規模雖然龐大,但實際上只有一個核心產品 - 比特幣itself。如WBTC和ETF等邊緣創新可能會增強BTC的市值,但任何試圖將BTC價值轉移到其他代幣的嘗試都面臨着巨大挑戰。
質押體系難以建立
各種BTC質押協議看似熱鬧,但全球主要BTC holdings仍集中在交易所和資產管理公司手中。BTC鏈上質押體系目前仍是紙上談兵,難以成爲現實。
歸根結底,比特幣質押體系無法替代持有BTC本身帶來的安全感。如果質押體系無法建立,那麼BTC二層網路和DeFi生態也就難以成型。
發展前景堪憂
近期,如果不是BTC二層網路項目開始爲發幣造勢,這個話題可能早已被快節奏的加密市場遺忘。就個人觀點而言,唯一稱得上成功的可能是Merlin Chain,它選擇了快速發幣加長期運營的策略。
BTC二層網路面臨的困境是:早期發幣容易失去信譽,而晚期發幣又難以控制局面。既然注定要面對質疑,不如選擇能獲得更多收益的方式。
相比之下,以太坊確實需要二層網路分擔流量。目前的博弈更多是關於收益分配,而非生態本身的問題。Solana生態的二層網路則展現出更多去中心化特徵。
BTC二層網路最爲尷尬。它們缺乏像以太坊那樣的技術支持和引導,各自的技術路線也五花八門。有的照搬ZK/OP方案,有的專注於現有操作碼的優化,還有的試圖對比特幣腳本進行全面升級。
此外,相較於Solana生態二層網路的去中心化特徵,BTC二層網路更多地體現出"項目方+VC"的中心化色彩。
結語
自比特幣誕生以來,人們圍繞它發展出了龐大的錢包、挖礦和包裝資產等產業,爲以太坊生態奠定了基礎。然而,比特幣本身過於特殊。與需要面對大規模應用和外部競爭的其他項目不同,比特幣沒有主導者,也無需像後來者那樣去適應政治體系。
就像AI的內部機制一樣,這個世界有時難以解釋。比特幣選擇不作解釋,而BTCFi雖然試圖開闢新路,但結果證明傳統路線更具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