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BTCFi难复制比特币成功 链上创新遇瓶颈
BTCFi的困境:链上创新难以复制比特币本身的成功
经过一年的起起落落,市场终于达成共识 - 人们对比特币的需求仅限于比特币本身,无法延伸到基于BTC的质押资产、二层网络或DeFi生态。
以太坊模式无法复制
虽然Babylon等项目试图复制以太坊的成功模式,但事实证明这条路并不通畅。即使是符文这样的创新尝试,也未能重现铭文的辉煌,最终令人失望。
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除了比特币本身,只有BTC现货ETF取得了成功。这与以太坊形成鲜明对比 - 以太坊链上生态繁荣,而比特币则主要在链下交易。不得不承认,比特币并不需要二层网络或质押等"重复造轮子"的场景。缺乏智能合约并非市场劣势,反而是其稳健性的体现。
尽管目前市场对以太坊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比特币和Solana的大部分创新都是对以太坊的模仿和改造。Solana借鉴了DeFi和Meme代币,比特币则尝试了质押系统和数字黄金概念。然而,Solana取得了阶段性成功,而基于比特币的金融创新(BTCFi)却难以为继。
以太坊二层网络虽然未能完全成功,但至少培育出了一些有潜力的项目。相比之下,BTCFi在质押、二层网络和DeFi方面都未能取得突破。总的来说,BTCFi没有复制以太坊的成功之处,反而重蹈了其失败的覆辙。
主网安全货币化的困境
某些项目试图将以太坊的安全性变现,并将其分割出租给有需求的项目。但这种模式无法简单迁移到其他公链。
虽然许多创新概念如LSD/LRT、Meme代币、DEX等都可以被各公链借鉴,但在比特币生态中却难以落地。实际上,各链倾向于发展自身特色:以资产发行为主,无论其包装是二层网络还是质押/再质押体系。
比特币生态的规模虽然庞大,但实际上只有一个核心产品 - 比特币itself。如WBTC和ETF等边缘创新可能会增强BTC的市值,但任何试图将BTC价值转移到其他代币的尝试都面临着巨大挑战。
质押体系难以建立
各种BTC质押协议看似热闹,但全球主要BTC holdings仍集中在交易所和资产管理公司手中。BTC链上质押体系目前仍是纸上谈兵,难以成为现实。
归根结底,比特币质押体系无法替代持有BTC本身带来的安全感。如果质押体系无法建立,那么BTC二层网络和DeFi生态也就难以成型。
发展前景堪忧
近期,如果不是BTC二层网络项目开始为发币造势,这个话题可能早已被快节奏的加密市场遗忘。就个人观点而言,唯一称得上成功的可能是Merlin Chain,它选择了快速发币加长期运营的策略。
BTC二层网络面临的困境是:早期发币容易失去信誉,而晚期发币又难以控制局面。既然注定要面对质疑,不如选择能获得更多收益的方式。
相比之下,以太坊确实需要二层网络分担流量。目前的博弈更多是关于收益分配,而非生态本身的问题。Solana生态的二层网络则展现出更多去中心化特征。
BTC二层网络最为尴尬。它们缺乏像以太坊那样的技术支持和引导,各自的技术路线也五花八门。有的照搬ZK/OP方案,有的专注于现有操作码的优化,还有的试图对比特币脚本进行全面升级。
此外,相较于Solana生态二层网络的去中心化特征,BTC二层网络更多地体现出"项目方+VC"的中心化色彩。
结语
自比特币诞生以来,人们围绕它发展出了庞大的钱包、挖矿和包装资产等产业,为以太坊生态奠定了基础。然而,比特币本身过于特殊。与需要面对大规模应用和外部竞争的其他项目不同,比特币没有主导者,也无需像后来者那样去适应政治体系。
就像AI的内部机制一样,这个世界有时难以解释。比特币选择不作解释,而BTCFi虽然试图开辟新路,但结果证明传统路线更具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