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CEX与DEX合约算法之战:Hyperliquid、Binance和OKX机制对比与哲学探讨
CEX与DEX的合约算法之战:Hyperliquid、Binance和OKX的比较
2025年3月,JELLYJELLY合约在某去中心化交易平台上引发了一场市场动荡。该合约价格在短时间内暴涨429%,几乎触发大规模清算。如果发生清算,空头仓位将被打入链上流动性池,可能造成千万美元级的浮动亏损。与此同时,某中心化交易所罕见地"连夜"上线了JELLYJELLY的永续合约交易。
在危机即将爆发之际,去中心化平台的验证者紧急投票介入,强制下架、平仓并冻结交易,这引发了人们对"去中心化"交易所的质疑。
这一事件不仅成为加密社区热议的焦点,也暴露了一个核心问题:在去中心化交易平台上,价格由什么决定?风险究竟由谁来承担?算法真的能保持中立吗?
本文将以此事件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三大平台在永续合约核心机制(指数价格、标记价格、资金费率)上的算法差异,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金融理念与风险传导机制。我们将看到不同算法如何塑造交易风格,如何服务不同类型的操作者,以及如何影响交易者在市场风暴中的生存能力。
这不仅是一次合约技术的剖析,更是一场关于市场秩序设计的哲学较量。
永续合约交易概述
在深入讨论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永续合约交易的三个核心组成部分:
指数价格:跟踪现货市场价格变化,是"理论锚"。某去中心化平台称之为预言机价格。
标记价格:用于计算未实现盈亏、爆仓等关键事件的决定性价格。
资金费率:连接现货与合约市场的经济机制,引导合约价格向现货回归。
值得注意的是,谁控制了标记价格,谁就掌握了合约的生杀大权。某去中心化平台的核心在于如何确保标记价格不被操控且可验证。该平台在某中心化交易所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使价格能在极端市场环境下快速回归市场价,并着重规避了异常值(插针)的影响。
算法细节对比
指数价格/预言机价格
某去中心化平台的指数价格称为预言机价格,完全独立于自身市场,由验证者节点构建。它使用加权中位数法来抵抗极端价格波动,提高了抗操纵能力,但更新频率较慢(3秒一次)。这种设计旨在剔除异常值和波动,使价格更加平滑。虽然更新频率"慢",但这也是一种平滑机制,不一定是缺点。
标记价格机制
某中心化交易所的标记价格算法基于"价格平滑性"和"市场深度反映"两大原则。其公式基于三类价格的中位数:合约市场的买一/卖一中间价、成交价格和冲击价格。冲击价格通过模拟大额市价单对订单簿的影响,反映真实流动性成本。结合EMA处理后的中值构造,使标记价格变化平滑、抗插针,适合大资金稳定布局与套利策略。
另一家中心化交易所采用较为"激进"的方式,仅使用盘口买一/卖一中间价作为标记价格来源。这种算法不考虑成交价和订单簿深度,价格对微小交易极其敏感,易因大单吃穿盘口造成剧烈波动。虽然波动性更高,但价格回归现货速度更快,适合高频交易者和短线操作。
某去中心化平台的标记价格结构融合了上述两种方法。它由多个节点控制,融合三个价格来源:预言机价格与合约中价之差的150秒指数移动平均;平台自身的买一、卖一与最后成交价的中位数;多家中心化交易所的永续中价加权中值。如果其中任意两者失效,系统将补充一个30秒EMA处理的中值作为替代。
链上验证者不仅定时更新预言机和标记价格,还需对输入源的完整性、时间戳、偏离容忍范围进行一致性验证。这种机制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算法民主",增强了抗操纵能力。
资金费率算法
资金费率是连接永续合约与现货市场的关键经济杠杆,直接影响合约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偏离程度,并引导市场自我纠偏。三大平台在资金费率算法设计上体现了不同的技术路径和交易理念。
某去中心化平台在某中心化交易所冲击价格和贷款利率基础模型上引入了溢价指数,计算中使用预言机价格以更贴近市场实际情况。溢价指数每5秒取样,按每小时均值计算(每小时取样720次),防止短时剧烈波动,借贷利率固定为0.01%。
为弥补价格回归速度慢的短板,该平台采用了三个特色设定:
相比之下,某中心化交易所的资金费率依赖较长的结算周期(通常8小时),计算时结合订单簿深度模拟大额市价单的冲击买卖价,同时考虑固定的借贷利率。这种设计为机构投资者和中长线交易者提供更平滑且可预期的资金成本。
另一家中心化交易所的资金费率算法较为简单,主要基于盘口买一卖一价格的偏差计算,结算周期也较长。缺乏对订单簿深度及借贷成本的综合考量,导致资金费率波动剧烈,适合高频、短线激进策略,但也带来更高的爆仓风险。
算法背后的交易哲学
不同平台的价格算法、清算逻辑与资金机制,反映了不同的金融理念和价值观。
某中心化交易所的整体设计偏向"制度化、温和化",核心理念是"让市场可预期"。这与量化金融学派和有效市场假说的精神高度契合,假设市场大体是理性的,可以通过统计建模来驯服。
另一家中心化交易所的策略设计则接近"快、狠、准",其哲学是"市场就是人性的反映"。这与行为金融学逻辑不谋而合,接受市场是非理性的,交易者是情绪化的,真正聪明的人不是去构建平滑模型,而是去击穿那些"假设",在剧烈波动中寻找博弈空间。
某去中心化平台则试图打造全新的金融范式:去中心化治理+可编程价格机制。它的理念是:算法不是预测市场,而是设定秩序。它更像一个运行在区块链上的金融协议,价格由验证者节点合议共识,仓位清算由流动性池托底,所有交易数据上链公开,不允许平台黑箱操作、也不容许交易所"插手"价格与仓位处理。
结语
价格是交易的表象,算法是交易的秩序。无论是制度缓冲、市场行为至上,还是链上共识,本质上都试图回答同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信任一个看不见的市场?
当市场处于极端情境时,算法可能退场,人必须登台。再去中心化的系统也需要临时的"中央银行"接手仓位;再中立的共识,也无法完全消除对"正义"的争议。最终,价格不是由"算法决定",而是由我们选择相信谁来决定。
或许我们无法设计一个完美的系统,但我们能设计出一个能在不完美中不断自我修正的系统。在未来的金融世界,算法将继续扩展其疆域。但必须认识到,每一个写入代码的逻辑,背后都投射着一个价值判断的影子。
最终你追逐的,不是价格,是秩序的幻觉。人,总要为自己的价值观负责。让我们始终怀着一颗敬畏市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