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正式启动!
分享你对 $ERA 项目的独特观点,推广ERA上线活动, 700 $ERA 等你来赢!
💰 奖励:
一等奖(1名): 100枚 $ERA
二等奖(5名): 每人 60 枚 $ERA
三等奖(10名): 每人 30 枚 $ERA
👉 参与方式:
1.在 Gate广场发布你对 ERA 项目的独到见解贴文
2.在贴文中添加标签: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贴文字数不低于300字
3.将你的文章或观点同步到X,加上标签:Gate Square 和 ERA
4.征文内容涵盖但不限于以下创作方向:
ERA 项目亮点:作为区块链基础设施公司,ERA 拥有哪些核心优势?
ERA 代币经济模型:如何保障代币的长期价值及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与并推广 Gate x Caldera (ERA) 生态周活动。点击查看活动详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169。
欢迎围绕上述主题,或从其他独特视角提出您的见解与建议。
⚠️ 活动要求:
原创内容,至少 300 字, 重复或抄袭内容将被淘汰。
不得使用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和 #ERA# 以外的任何标签。
每篇文章必须获得 至少3个互动,否则无法获得奖励
鼓励图文并茂、深度分析,观点独到。
⏰ 活动时间:2025年7月20日 17
Tesla Robotaxi 对决 Waymo:一文揭密两大自驾龙头的技术路线与商业布局
主打 AI 纯视觉系统与大量量产策略的特斯拉 (Tesla),与用多感测器融合技术搭配高精度地图、并在多城市实现商业化运营的 Waymo,两大自驾车龙头正以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与商业策略,抢占 AI 自驾市场。随着特斯拉宣布将启动首批 Robotaxi 测试车队,这场自驾车领域的对决进入新阶段。本文将整理双方在技术架构、营运策略等面向差异,拆解各自的优势与挑战。
Tesla 拥快速优化与扩张优势,Waymo 具成熟技术与安全保障
Tesla Robotaxi 采用 8 颗摄影机的纯视觉系统,硬体成本约 3-5 万美元,远低于 Waymo 的 15-20 万美元。且其全球车队累积行驶超过 48.28 亿公里,数据规模远超 Waymo 的 3,540 万公里。此外,Tesla 依靠端到端神经网路与 OTA 更新,具备快速优化与大规模扩张优势。
(注:OTA 为 Over The Air,透过网路远端帮车辆升级软体。)
相较之下,Waymo 采用 4 台 LiDAR、13 台摄影机与 6 颗雷达的多感测器融合技术,搭配高精度地图与多层备援安全机制,已达到 Level 4 自驾标准,能在多个城市全天候营运,具有安全保障与技术成熟优势。
整体而言 Tesla 是走低成本、高扩张路线,Waymo 则强调安全与稳健商业化,各自占据不同市场定位。
Waymo 营运策略大胜 Tesla,Robotaxi 仍需时间扩大规模
在营运策略方面,Waymo 目前具备明显优势。因 Waymo 已在旧金山、洛杉矶、凤凰城及奥斯汀等多个城市提供全天候、完全无人驾驶的计程车服务,车队规模约 1,500 辆,累计超过 1,000 万次乘车服务,也向民众开放预约,服务覆盖面积达 95.83 平方公里 (约 1/3 个台北市) ,并与 Uber 合作整合叫车平台,营运成熟且规模稳定。
对比 Robotaxi 来说,首次小规模试营运约部署 10 辆 Model Y,服务时间为每天 06:00 – 24:00,还必须有安全人员随车,服务区域和车队规模远小于 Waymo,目前采邀请制来试乘。虽然 Tesla 计划在数月内将车队扩展至 1,000 辆,并在 2026 年推出专用 Cybercab,将车队规模达 35,000 辆,但短期内要达成大规模商业化运营仍需努力。
Tesla 出事次数明显少于 Waymo,但数据来源恐有不实
据彭博社报导,Tesla 的 FSD 系统每百万公里约有 0.15 起事故,而 Waymo 约有 1.16 起,数据显示 Tesla 事故率约为 Waymo 的七分之一。表面上 Tesla 看起来是更安全,然而有外媒指出彭博社的数据资料存有重大问题。
其中 Tesla 只针对「涉及安全气囊部署事故」来统计,且其数据来源受限于车辆的远端通讯状态,因此有部分事故未被记录。而 Waymo 的数据则涵盖所有警方报告的事故,范围更广。
而外媒还引用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 (NHTSA) 报告,表示 Tesla 并未掌握所有涉及自驾辅助系统 (Autopilot) 的事故,仅约 18% 的警方报告事故涉及安全气囊部署,使得 Tesla 事故率可能更高。因此批评彭博社的对比资料有误导公众嫌疑,且 Tesla 与马斯克 (Elon Musk) 在社群媒体上大力宣扬这些数据,但实际情况更加复杂。
Robotaxi 需跨越监管门槛,Waymo 拥监管优势迈向全球
至于监管方面,Waymo 凭借着技术成熟与安全保障,已获多州监管批准。加州公用事业委员会 (CPUC) 于今年 5 月核准 Waymo 无人驾驶服务扩展至旧金山更多地区,每周执行超过 25 万趟付费行程,同时积极与丰田 (Toyota) 合作,拓展国际市场与技术应用。
相比之下,Tesla Robotaxi 虽计划于今年在加州与德州开始服务,但仍受限于监管审核,服务仅限有安全人员陪同的测试模式,尚未获得正式无人驾驶上路许可。根据加州车辆管理局规定,商业化自驾车必须完成数百万公里的测试,而 Tesla 自 2019 年后就没再申请无人驾驶计程车测试许可,法规障碍依然存在。
(特斯拉Robotaxi低调上路,马斯克:计划数月内扩展至千辆)
这篇文章 Tesla Robotaxi 对决 Waymo:一文揭密两大自驾龙头的技术路线与商业布局 最早出现于 链新闻 ABMedia。